盛来运:坚定信心看大势 底线思维迎挑战

信息来源:安徽省统计局发布时间:2020-05-11 17:30被阅览数:

——专访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

 

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出现同比下降。如何看待一季度经济指标的波动?如何科学研判疫情影响?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运行?围绕这些问题,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近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记者:如何看待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的波动?

 

  盛来运:近日国家统计局对外发布了一季度经济数据,受疫情冲击影响,一些主要指标明显下滑,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有GDP季度核算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对此,社会高度关注。客观看待主要经济指标波动及其所反映的经济形势,我认为有几点应该把握:

 

  第一,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前所未有,有些是应对疫情必须付出的代价。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导致经济出现一段时间停摆,冲击面和影响程度都是超预期的。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这是1992年有GDP季度核算以来最低速度。面对疫情影响,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采取了强有力的疫情防控举措,在较短时间内基本阻断了本土疫情传播,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客观上也付出了一定的经济代价,但这些代价是必须付出的,否则会带来更大的经济社会损失。

 

  第二,尽管经济出现下滑,但民生保障有力,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党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即使在疫情高峰期,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并没有停止生产,尤其是与抗疫有关的医疗物资生产能力快速扩张,生活必需品稳定供应,公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一季度,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天然气、原油、粗钢产量分别增长9.1%2.4%1.2%3月份,口罩产量同比增长超过6倍,酒精产量增长28.3%

 

  第三,疫情冲击没有伤及根本,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尽管疫情冲击巨大,但没有伤筋动骨、伤及生产力根本。多年积累的产业体系完整,基础设施条件完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明显,尤其是转型升级趋势确立,新动能发展壮大,在此次疫情冲击下逆势成长。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新旧动能转换特征明显,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趋势不可阻挡。这些支撑要素和经济内在向上的长期趋势不会因疫情外在冲击而轻易改变。

 

  第四,生产生活秩序正在加快恢复,彰显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在一系列宏观政策作用下,我国疫情防控向好形势进一步巩固,企业有序复工复产,重大项目扎实推进,经济正在回归常态。国家统计局快速调查显示,截至49日,规模以上企业开工率超过90%3月底重点项目复工率达到90%以上。3月份生产需求指标降幅明显收窄也充分反映经济回升改善态势。当然,经济回升不会一帆风顺,需要持续不懈努力。

 

  记者:中国经济应对冲击的韧性来自哪里?

 

  盛来运: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我国经济发展韧性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长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和完备产业体系。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年末铁路营业里程超过13.9万公里,高铁营业里程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拥有最大规模的信息通信网络,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这些都是重要发展基础。另外,我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具有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

 

  二是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增强了经济运行的协调性稳定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调整转型步伐明显加快,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大需求共同发力的格局正在形成。2019年服务业和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50%。根据一般规律,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以后,居民消费升级会带动服务业和消费较快成长。我国人口众多,消费升级方兴未艾,这增强了我们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底气。尤其是在挑战中新动能茁壮成长,增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全国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5.9%。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在这次抗疫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精准有效的宏观调控。长期发展中,党和政府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面对疫情影响,党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及时出台阶段性减税降费、增加金融专项贷款和再贷款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和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成效持续显现。

 

  四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疫情面前,党中央加强协调,统一调度,集中力量支援武汉和湖北,由财政托底全力支持患者免费治疗,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记者:对比非典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有何不同?短期内需要防范哪些风险点?

 

  盛来运: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比非典和国际金融危机,此次疫情影响范围更广、冲击程度更深、持续时间更长。具体表现在:一是具有广泛性。疫情对我国各地区、各行业都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加之全球疫情大流行,波及范围前所未有。二是具有复杂性。当前国际国内因素叠加共振,生产需求下滑并存,经济循环不畅,就业压力上升,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三是具有持续性。国内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但国际疫情发展对全球经济的巨大冲击还在发展演变,二次冲击的影响在拓展,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从近期看,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复工难达产问题突出。快速调查显示,虽然企业复工率较高,但不少企业并没有达产,经济循环不畅,企业生产能力难以有效发挥。二是就业压力上升。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高于上年同期0.7个百分点,近两成的就业人员处于在职未上班状态。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较大。三是外贸外资发展面临挑战。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多国经济出现停摆,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国际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剧烈波动,我国稳外贸稳外资压力加大。四是企业生产经营和产业链稳定受到冲击。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8.3%。上下游、大中小配套企业复工复产进度不平衡,加之境外疫情扩散,产业链“堵点”“断点”增多。对这些问题要高度重视。

 

  记者:如何应对疫情短期冲击、防范化解潜在风险?宏观政策如何更好发力,推动经济平稳运行?

 

  盛来运:面对复杂局面,我们既要坚定信心,看到疫情不会动摇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发展趋势,更要坚持底线思维,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以更大力度宏观政策对冲疫情影响,防止阶段性冲击演变为趋势性变化。近期中央已经明确了做好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具体决策部署,关键在于抓好落实。我认为理解和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努力稳住经济基本盘。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是当前形势下的重中之重,稳定经济基本盘是首要任务。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空前的外部冲击,必须加大政策对冲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增强宏观政策合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扩大有效需求,畅通经济循环,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二是突出保就业保企业,全力做好“六保”工作。稳是大局,保是关键。只有居民就业、基本民生、市场主体、粮食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基层运转保住了,经济社会大局才能稳住。要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有针对性地援企稳岗,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和研究生扩招。更大力度为企业排忧解困,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复工复产达产,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只有企业或市场主体保住了,就业或民生等才能真正保住。

 

  三是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活力。要在稳的前提下积极进取,稳中求进,化危为机,以进促稳。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把解决短期问题和化解长期矛盾相结合,把应对外部挑战和破解内部难题相结合,在深化“放管服”等关键领域改革上下功夫,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升开放水平,在加快产业升级发展、培育壮大新经济新动能上久久为功,不断释放发展潜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四是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补齐全面小康短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带来新的挑战,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加大。越是面临困难越要补齐短板、兜底民生,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聚焦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和农民增收等重点环节,推动脱贫攻坚目标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新华社记者陈炜伟;原文链接:http://www.xinhuanet.com/2020-04/26/c_1125907591.htm

文件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