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数说安徽 > 发布·解读 > 分析解读 > 正文

奋进新时代 皖美新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人口发展成就

信息来源:省统计局发表时间:2022-10-12 15:45被阅览数:

一、人口发展概况

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时期人口问题,深刻把握人口发展变化规律,坚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人口政策,积极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不断促进人口和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全省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人口结构均衡发展,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常住人口6113万人,比2012年增加135万人,增长2.3%,年均增长0.2%,常住人口规模居长三角三省一市第3位,中部六省第3位,人口总量保持平稳增长。

图1 “十八大”以来全省常住人口总量

二、人口变动趋势

人口性别结构合理稳定,既关系人口均衡发展,也关系婚育、养老等诸多社会性问题。“十八大”以来我省人口性别结构基本保持稳定。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3121.3万人,占总人口的51.1%,女性人口2991.7万人,占总人口的48.9%,人口性别比为104.3(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比全国低0.5,与2012年相比略有上升,人口性别结构变动较为稳定。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向省会城市集聚明显,数据显示,2021年合肥市常住人口947万人,比2012年增加159万人,增长20.1%,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为我省第一人口大市。分区域看,2012至2021年9年间,16个市中,有6个市常住人口增加,分别为合肥、阜阳、亳州、蚌埠、芜湖、滁州,分别增加159万人、50万人、15万人、14万人、11万人、6万人。

三、人口城镇化水平

十八大以来,我省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全省城镇人口稳步增长,城乡分布格局持续优化。随着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更多乡村人口有动力、有能力加入到流动人口大军中来,加之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出行更加便捷,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趋势愈加明显,全省城镇化率不断提高。2021年全省城镇人口3630.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9.4%,比2012年提高13.1个百分点,增速较全国同期快1.5个百分点,九年间全省新增城镇人口862.7万人。

十八大以来,各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均获得较大发展,但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地区间城镇化发展存在不平衡。数据显示,2021年16个市中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城镇化进程超过70%,分别为84.0%、73.0%、72.4%,阜阳、亳州、宿州、六安四市城镇化进程不足50%,分别为42.7%、43.2%、45.0%、49.5%,地区间差异明显,城镇化水平总体呈现南方城市增长速度快于北方城市的特点。

图2“十八大”以来全省城镇人口及城镇化率

四、人口平均寿命和受教育水平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2020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为78.0岁,其中男性为75.5岁,女性为80.7岁,较2010年分别增加2.9岁、2.9岁和2.9岁,女性人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5.2岁。16个市中,合肥、马鞍山、滁州、黄山、芜湖、淮北、宣城七市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80.9岁、79.9岁、78.8岁、78.6岁、78.6岁、78.4岁、78.3岁,其余九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亳州市人均预期寿命最低为75.7岁。

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人口文化素质较快提升,受教育程度持续改善,与2012年相比,2021年每10万人中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6763人上升为13847人,上升104.7%;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911人上升为13706人,上升15.1%;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7435人下降为33239人,下降11.2%;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8760人下降为27269人,下降5.2%;总体呈现“两升两降”趋势,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增加最为明显。

随着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持续改善,全省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稳步提升,由2012年的8.4年提升至2021年的9.5年,提高1.1年。2021年,全省文盲人口为263万人,文盲率为4.3%。与2012年相比,九年间,文盲人口减少144万人,文盲率下降2.5个百分点,扫盲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人口文化素质稳步提升,人才红利逐步显现。

    表1“十八大”以来总人口文盲率和受教育年限

                                                                                        单位:%,年

年份

总人口文盲率

平均受教育年限

2012年

6.8

8.4

2013年

6.1

8.5

2014年

6.1

8.7

2015年

5.8

9.1

2016年

5.6

9.2

2017年

5.5

9.3

2018年

5.3

9.3

2019年

5.1

9.3

2020年

4.5

9.4

2021

4.3

9.5

五、人口流动情况

随着我省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省内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人口流动日趋活跃,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1810万人,比2010年增加1099.9万人,增长154.9%;流动人口为1387.2万人,比2010年增加820.1万人,增长144.6%,其中省内流动人口1232.2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737.3万人,增长148.9%。

省内流动人口增加的同时,流向省外的人口也在低速增长,近些年我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周边发达省份相比仍有差距。2020年,我省流向省外的人口为1152万人,占常住人口18.9%,主要流向长三角地区,占比高达75.1%。虽然我省作为一个人口流出大省的现状没有改变,但从外省流向我省的人口也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2020年,外省流入人口为155.1万人,相比2010年增加83.0万人,增长115.1%。

六、人口老龄化情况

2021年,我省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人口占比为18.8%。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与2012年相比,60岁以上人口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65岁以上人口比重提高3.3个百分点。

十八大以来,我省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进入老龄化早,1998年,我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0%,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了2年。二是老龄化进程快,2012年至2021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3.3个百分点,分别快于0-14岁、15-59岁人口增速3.0、4.6个百分点。三是老龄人口规模大,2021年,我省60岁及以上人口高达1146.2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943.8万人。我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4.7%,高于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0.4个百分点。受人口老龄化影响,“十八大”以来社会老年抚养比上升明显,由2012年的17.4%上升为2021年的23.4%,提高了6.1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给我省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表2 十八大以来分年龄段人口占比

单位:%

年份

比重

0—14岁

15—59岁

60岁及以上

65岁及以上

2012

18.4

63.9

17.8

12.1

2013年

18.5

63.4

18.1

12.2

2014年

18.7

64.0

17.3

11.7

2015年

18.2

64.5

17.3

11.7

2016年

18.3

63.9

17.8

12.0

2017年

18.6

63.2

18.2

12.4

2018年

18.9

62.8

18.3

13.0

2019年

18.9

62.7

18.4

13.9

2020年

19.2

62.0

18.8

15.0

2021

18.7

62.6

18.8

15.4


    七、家庭户规模变化

受经济社会发展、家庭观念变化、年轻人晚婚晚育,婚后独立居住意识增强、生育水平下降、迁移流动人口持续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我省居民家庭户规模持续缩小,2021年,全省平均每个家庭户人数为2.7人,比2012年的2.9人减少0.2人,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

八、劳动年龄人口和就业人口情况

2021年,我省常住人口中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3748.5万人,占61.3%,比2010年减少160.5万人,比重下降4.3个百分点。受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影响,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我省就业人员总量也呈下降趋势。数据显示,2021年我省就业人员为321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2.6%,与2012年相比就业人员减少163万人,比重下降3.9个百分点。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但劳动力资源仍较为丰富,可通过提高劳动参与率,扩大和保障就业等方式,发挥好现有劳动年龄人口的作用,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素质,发挥人力资源、人才资源的作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九、人口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我省人口均衡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常住人口平稳增长,人口结构均衡发展,人口文化素质取得长足进步,但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育龄妇女人数减少、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城镇化水平不高且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展望二十大,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人口变化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在新的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适应为主线,加强人口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加快构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发展格局。

注:本文部分数据如人均预期寿命、人口流动等,因非普查年份无相关调查推算数据,故采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代替。

 *